嗜碱性粒细胞(Basophil)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白细胞,属于粒细胞的一种。粒细胞根据胞质内颗粒的染色性质不同,可以分为嗜中性粒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。嗜碱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相对较少,约占白细胞总数的0.5%-1%。

嗜碱性粒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其细胞质中含有大量嗜碱性的颗粒。这些颗粒富含组胺、肝素和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,以及一些酶类,如酸性磷酸酶、过氧化物酶等。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是细胞核通常呈分叶状,有时为肾形或不规则形状,细胞质呈淡蓝色,充满深蓝色的嗜碱性颗粒。

在生理功能上,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。当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刺激时,嗜碱性粒细胞能够通过表面的Fc受体与抗体(主要是IgE)结合,形成抗原-抗体复合物。一旦这个复合物与细胞上的IgE结合,就会激活嗜碱性粒细胞,使其释放出颗粒内的生物活性物质。这些物质包括:

1. 组胺:引起血管扩张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导致红肿、瘙痒等症状,是过敏反应中的关键介质。

2. 肝素:具有抗凝血作用,可以防止血液凝固过度,但也可能加重出血。

3. 白三烯:参与气道平滑肌收缩、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反应。

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性疾病如哮喘、荨麻疹、食物过敏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。此外,它们也参与寄生虫感染的防御反应,对蠕虫有杀伤和排斥作用。

在某些病理情况下,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可能会增多,这被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。这种情况可能见于某些慢性炎症疾病、恶性肿瘤、骨髓增殖性疾病,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、骨髓纤维化等。反之,嗜碱性粒细胞减少则可能与免疫缺陷病、某些病毒感染、化疗或放疗后有关。

嗜碱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,参与过敏反应和防御寄生虫感染。它们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各种病理状况,因此在临床医学中,检测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和活性,对于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。

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,请谨慎参阅。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
免责声明: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